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村(農牧)廳(委、局),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委、局),財政廳(局),商務主管部門,市場監管局(廳、委),糧食和儲備局(糧食局):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質量興農戰略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商務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制定了《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科技部 財政部
商務部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2019年2月11日
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
(2018—2022年)
2019年2月
目 錄
前 言
第一篇 規劃背景
第一章 重大意義
第二章 發展現狀
第三章 發展機遇
第二篇 總體要求
第四章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第五章 發展目標
第六章 基本路徑
第三篇 重點任務
第七章 加快農業綠色發展
第一節 調整完善農業生產力布局
第二節 節約高效利用水土資源
第三節 科學使用農業投入品
第四節 全面加強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
第八章 推進農業全程標準化
第一節 健全完善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
第二節 引進轉化國際先進農業標準
第三節 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第九章 促進農業全產業鏈融合
第一節 深入推進產加銷一體化
第二節 強化產地市場體系建設
第三節 加快建設冷鏈倉儲物流設施
第四節 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
第五節 培育新產業新業態
第十章 培育提升農業品牌
第一節 構建農業品牌體系
第二節 完善品牌發展機制
第三節 加強品牌宣傳推介
第四節 打造國際知名農業品牌
第十一章 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第一節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
第二節 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能力
第三節 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及預警
第十二章 強化農業科技創新
第一節 加強質量導向型科技攻關
第二節 加快提升農機裝備質量水平
第三節 大力推廣綠色高效設施裝備和技術
第四節 加快數字農業建設
第十三章 建設高素質農業人才隊伍
第一節 發揮新型經營主體骨干帶動作用
第二節 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第三節 培育專業化農業服務組織
第四節 打造質量興農的農墾國家隊
第四篇 規劃實施
第十四章 完善質量興農政策體系
第一節 加大農業綠色高效生產支持力度
第二節 強化用地等配套政策保障
第十五章 構建質量興農評價體系
第一節 科學構建評價指標
第二節 強化指標數據采集
第三節 開展第三方評價
第十六章 建立質量興農考核體系
第一節 強化考核監督
第二節 完善激勵約束機制
第十七章 健全質量興農工作體系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第二節 落實各方管理責任
第三節 強化法治保障
第四節 動員社會參與
前 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變化,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只有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才能不斷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實現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和《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特編制《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
本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三農”工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論述精神,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圍繞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突出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優化農業要素配置、產業結構、空間布局、管理方式,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本規劃明確了未來五年實施質量興農戰略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部署了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行動、重大計劃,是指導各地區各部門實施質量興農戰略的重要依據。
第一篇 規劃背景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實現農業由總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是黨中央、國務院科學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和農業發展階段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要著眼鄉村全面振興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不斷推進質量興農取得實效。
第一章 重大意義
實施質量興農戰略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舉措。民以食為天。隨著我國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對農產品的需求已經從“有沒有”“夠不夠”轉向“好不好”“優不優”。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增加優質農產品和農業服務供給,有利于更好地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實施質量興農戰略是推動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務農重本,國之大綱。現代農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補齊農業短板、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更加迫切。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有利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進一步夯實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
實施質量興農戰略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力保障。產業興,則鄉村興。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產業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基礎支撐作用更加凸顯。實施質量興農戰略,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有利于促進農業全面轉型升級,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可持續性,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動能、開拓新局面。
實施質量興農戰略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必由之路。質量就是競爭力。一個國家農業強不強,歸根到底得用質量來衡量。隨著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深度融合,我國農業面臨的外部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為全球農業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舞臺也越來越大。實施質量興農戰略,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打造中國農業品牌,探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有利于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實施質量興農戰略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質量就是效益。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提質增效越來越成為支撐廣大農民收入增長的關鍵。實施質量興農戰略,拓展農業增值空間,培育農民持續增收新的增長點,有利于億萬農民分享農業高質量發展成果,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第二章 發展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斷推動“三農”工作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高,農村改革深入推進,農民收入持續增加,“三農”發展呈現穩中向好、穩中向優的良好態勢,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農業發展取得巨大進步,推動農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農業生產布局逐步優化,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建設有序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邁出實質性步伐,優質農產品生產布局初步形成。農業資源利用率明顯提高,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48,提前三年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農膜回收率均超過6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80%。設施裝備和技術支撐更加有力,建成高標準農田5.6億畝,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7.5%,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6%,推廣測土配方施肥近16億畝。適度規模經營格局初步形成,新型經營主體總量達到850萬家,土地托管、服務聯盟、產業化聯合體等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迅速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比重超過40%。產業效益穩步提升,種養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2:1,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總產值年均增長超過9%,涌現了一批知名農業品牌。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中向好,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連續5年穩定在96%以上,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數量達到3.6萬個。
與此同時,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仍然面臨一系列問題和挑戰,主要表現在: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的理念尚未普及,農產品生產結構與市場不匹配,綠色優質特色產品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農產品按標生產的制度體系還不健全,執法監管力量薄弱,質量安全風險隱患猶存;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相對粗放,部分地區資源過度消耗、產地環境治理難度大,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農業科技重大原創性前沿性成果不多,科技立項與評價機制不健全,科技和生產“兩張皮”現象突出;一二三產業融合深度不夠,農產品深加工發展滯后,產銷市場銜接不暢;農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問題依然存在,部分產品進口依存度偏高,農業國際競爭力亟待提高。
第三章 發展機遇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質量興農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已經明確寫入黨章,成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城鄉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逐步建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成為重大政策導向,為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持續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和制度保障。
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為質量興農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接近9000美元,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中等收入群體不斷壯大,消費層次由溫飽型向全面小康型轉變,優質農產品和農業多功能需求顯著提高,為農業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提供了強勁動力和發展空間。
各地的實踐探索為質量興農提供了豐富經驗。近年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不斷取得新進展,農業綠色發展實現良好開局。各地在實踐中探索出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創造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模式,為加快推進質量興農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路徑借鑒。
綜合判斷,今后五年是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遵循農業發展規律和時代要求,順勢而為,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全面推進農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開創質量興農新局面,為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夯實基礎。
第二篇 總體要求
堅持目標導向,明確實施質量興農戰略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明確到2022年的發展目標,為推進質量興農制定清晰的“時間表”“路線圖”。
第四章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第一節 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踐行新發展理念,強化創新驅動和提質導向,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優化農業農村要素配置、產業結構、空間布局、管理方式為關鍵點,著力優環境、促融合、管安全、強科技、育人才,大力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推動農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全面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有力支撐。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準確把握質量興農的科學內涵,強化全產業鏈開發、優質優價導向,聚焦產地加工、冷鏈物流、品牌建設等薄弱環節,推進生產、加工、流通、營銷產業鏈全面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提升農業發展整體效益。
——堅持政府引導,產管并重。做好頂層設計,完善政策體系,強化宏觀調控,更好地發揮政府政策引導作用。堅持“產出來”與“管出來”相結合,嚴格執法監管,維護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
——堅持綠色引領,持續發展。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綠色發展引領質量興農,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促進農業農村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統一。
——堅持市場主導,農民主體。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用市場機制、價格手段倒逼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調動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質量興農成果惠及億萬農民。
第五章 發展目標
到2022年,質量興農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初步實現產品質量高、產業效益高、生產效率高、經營者素質高、國際競爭力強,農業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產品質量高。優質農產品供給數量大幅提升,口感更好、品質更優、營養更均衡、特色更鮮明,有效滿足個性化、多樣化、高品質的消費需求,農產品供需在高水平上實現均衡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良好農業規范農產品認證登記數量年均增長6%。
——產業效益高。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農業多種功能進一步挖掘,農業分工更優化、業態更多元,低碳循環發展水平明顯提升,農業增值空間不斷拓展。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5∶1,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66%,水產健康養殖示范面積比重達到65%。
——生產效率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全面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達到5.5萬元/人,土地產出率達到4000元/畝,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1%,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6,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1%。
——經營者素質高。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高素質農民隊伍不斷壯大,專業化、年輕化的新型職業農民比重大幅提升,新型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更加規范,對質量興農的示范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00萬人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職業農民占比達到35%;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國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認定數量分別達到100000家、10000家。
——國際競爭力強。國內農產品品質和農業生產服務比較優勢明顯提高,統籌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能力進一步增強。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糧商和跨國涉農企業集團,農業“走出去”步伐加快,農產品出口額年均增長3%。
到2035年,質量興農制度體系更加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全面建立,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大幅提升,農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
專欄1 質量興農主要指標 |
||||
類型 |
指標 |
2017年 基期值 |
2022年 目標值 |
指標 屬性 |
產品質量高 |
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 |
97.1 |
>98 |
預期性 |
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良好農業規范農產品的認證登記數量年均增長(%) |
6 |
6 |
預期性 |
|
產業效益高 |
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 |
2.2:1 |
2.5:1 |
預期性 |
畜禽養殖規模化率(%) |
58 |
66 |
約束性 |
|
水產健康養殖示范面積比重(%) |
55 |
65 |
預期性 |
|
生產效率高 |
農業勞動生產率(萬元/人) |
3.4 |
5.5 |
預期性 |
土地產出率(元/畝) |
3200 |
4000 |
預期性 |
|
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 |
66 |
71 |
預期性 |
|
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
0.548 |
0.56 |
預期性 |
|
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 |
38.8 |
41 |
預期性 |
|
主要農作物化肥利用率(%) |
37.8 |
41 |
預期性 |
|
經營者 素質高 |
國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認定數量(家) |
6284 |
10000 |
預期性 |
年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人次(萬人次) |
100 |
100 |
約束性 |
|
國際競 爭力強 |
農產品出口額年均增長(%) |
3.5 |
3 |
預期性 |
第六章 基本路徑
——綠色化。大力推進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加快推廣節水節肥節藥綠色技術,積極推動水土資源節約和化肥、農藥高效利用,全面開展農業環境污染防控,著力推進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廢舊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農林產品加工剩余物資源化利用,加快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保育型農業。
——優質化。加強優質農產品品種研發推廣,構建優勢區域布局和專業化生產格局,打造一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穩定發展優質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積極發展優質高效“菜籃子”產品,擴大優質肉牛肉羊生產,大力促進奶業振興,發展名優水產品,加快發展現代高效林草業。
——特色化。深入開展特色農林產品種質資源保護,挖掘特色農業文化價值,打造一批彰顯地域特色、體現鄉村氣息、承載鄉村價值、適應現代需要的特色產業,形成一批具有鮮明地域特征、深厚歷史底蘊的農耕文化名片。推進特色產業精準扶貧,促進貧困群眾從產業發展中獲得持續穩定收益。
——品牌化。大力推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農產品品牌建設,打造高品質、有口碑的農業“金字招牌”。廣泛利用傳統媒體和“互聯網+”等新興手段加強品牌市場營銷,講好農業品牌的中國故事。強化品牌授權管理和產權保護,嚴厲懲治仿冒假劣行為。
第三篇 重點任務
堅持問題導向,重點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農業全程標準化、農業全產業鏈融合、農業品牌培育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持續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全要素生產率,打造質量興農升級版。
第七章 加快農業綠色發展
第一節 調整完善農業生產力布局
立足匹配水土資源,落實主體功能定位,明確優化發展區、適度發展區、保護發展區,實現保供給和保生態有機統一。加快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實施兩區“建管護”工程,2022年完成9億畝糧食生產功能區、2.3億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任務。持續創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2022年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達到300個以上。優化生豬養殖布局,引導畜禽養殖向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加快北方農牧交錯帶肉牛肉羊產業發展,鞏固發展奶牛優勢產區,打造我國黃金奶源帶。與國土空間規劃有效銜接,依法制定出臺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在確定水域灘涂承載力和環境容量基礎上,合理劃定水產養殖區、布局限養區、明確禁養區。壓減內陸和近海捕撈強度,科學劃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區域,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實施全面禁捕。建設海洋牧場和漁港經濟區,打造海外漁業綜合服務基地。
第二節 節約高效利用水土資源
嚴守耕地紅線,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優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建設標準,探索以縣(市、區)為單位整體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深入開展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2022年全國耕地質量平均比2015年提高 0.5個等級以上。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持續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實施“華北節水壓采、西北節水增效、東北節水增糧、南方節水減排”等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加強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和節水改造,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有效減少農田退水對水體的污染。同時按照“先建機制、后建工程”的要求,深化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農田水利工程設施完善的地區要率先實現改革目標。完善農田灌排工程體系,推行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建設高標準節水農業示范區,繼續實施華北等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2022年全國農業節水灌溉面積達到6.5億畝。推廣抗旱節水、高產穩產品種,集成推廣深耕深松、保護性耕作、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提高土壤蓄水保墑能力。
第三節 科學使用農業投入品
深入推進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全面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在果菜茶種植優勢突出、有機肥資源有保障、產業發展有一定基礎的地區,選擇重點縣(市、區)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到2022年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完善農藥風險評估技術標準體系,加快實施化學農藥減量替代計劃,統籌實施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工程,到2022年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以上。實施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行動,建設300個綠色防控示范縣,主要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0%以上。加強動物疫病綜合防治能力建設,嚴格落實獸藥使用休藥期規定,規范使用飼料添加劑,減量使用獸用抗菌藥物。
第四節 全面加強產地環境保護與治理
深入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嚴格工業和城鎮污染物處理和達標排放。編制實施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分類清單,開展污染耕地分類治理和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到2022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繼續支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以東北、華北地區為重點整縣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優先支持農作物秸稈就地還田,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6%以上。以畜牧大縣為重點,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完善“使用者歸集、政府扶持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的廢舊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體系,開展“誰生產、誰回收”的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在農膜使用量較高的省份整縣推進農膜回收利用,重點用膜區域農膜回收率達到82%以上。大力推進種養結合型循環農業試點,集成推廣“豬-沼-果”、稻魚共生、林果間作等成熟適用技術模式,加快發展農牧配套、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
專欄2 農業綠色發展重大工程 1.高標準農田建設。大規模開展農田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間道路、防護林網、輸配電設施等建設,到2022年,建成10億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生態友好、適宜機械化作業的高標準農田。 2.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到2022年,創建并認定300個以上國家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加大對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品牌的宣傳和推介力度,打造一批“中國第一、世界有名”的特色農產品品牌,促進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做大做強,提高特色農產品的供給質量和市場競爭力。 3.東北黑土地保護。以耕地質量建設和黑土地保護為重點,統籌土、肥、水、種及栽培等生產要素,到2022年在東北4省(區)開展1億畝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黑土區耕地質量平均提高1個等級以上。 4.農業綠色發展提升行動。深入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病蟲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農膜回收和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從源頭上確保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到2022年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1%以上,秸稈綜合利用水平達到86%,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以上,重點用膜區域農膜回收率實現82%。建設300個病蟲綠色防控示范縣,探索總結技術模式和組織方式。認定100個左右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典型經驗和模式。 5.環境突出問題治理。擴大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華北地下水超采區治理實施范圍。到2022年建設一批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區,華北地區在正常來水情況下大部分地區地下水實現采補平衡,形成一批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技術模式。 6.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針對動植物保護體系、外來生物入侵防控體系的薄弱環節,通過工程建設和完善運行保障機制,形成監測預警體系、疫情災害應急處置體系、農藥風險監控體系和聯防聯控體系。 |
第八章 推進農業全程標準化
第一節 健全完善農業全產業鏈標準體系
加快建立與農業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農業標準及技術規范。全面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體系,加快制定農獸藥殘留、畜禽屠宰等國家標準,到2022年,制修訂3500項強制性標準。補充完善種子、肥料、農藥、獸藥、飼料等農業投入品質量標準、質量安全評價技術規范及合理使用準則。建立健全農產品等級規格、品質評價、產地初加工、農產品包裝標識、田間地頭冷庫、冷鏈物流與農產品儲藏標準體系。構建現代農業工程標準體系,提高工程建設質量和投資效益。
第二節 引進轉化國際先進農業標準
加快國內外標準全面接軌,實施“一帶一路”農業標準互認協同工程,在適宜地區全面轉化推廣國際先進農業標準,推動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加快推動我國農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強化國際標準專業化技術專家隊伍建設,深入參與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國際植保公約》等機制下的涉農國際標準規則制定和轉化運用。支持企業申請國際通行的農產品認證,促進政府間標準互認合作。
第三節 全面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建立生產記錄臺賬制度,加快推進規模經營主體按標生產。實施農產品質量全程控制生產基地創建工程,促進產地環境、生產過程、產品質量、包裝標識等全流程標準化。在“菜籃子”大縣、畜牧大縣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全面推行全程標準化生產,到2022年創建100個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800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120個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500個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2500個以上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大力發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等優質特色農產品。
專欄3 農業全程標準化重大工程 1. 農業標準化提升行動。對標國際先進標準,加快優質大宗農產品和特色產品生產標準制修訂,構建形成覆蓋農業生產、經營各環節的標準體系,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到2022年,制修訂農藥殘留限量標準3000項、獸藥殘留限量標準500項、其他行業標準1000項,基本消除生產經營環節標準空白。 2.農產品認證登記發展計劃。積極推動發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等優質特色農產品。支持企業申請國際通行的農產品認證,促進政府間標準互認合作。到2022年,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總數達到45000個。 |
第九章 促進農業全產業鏈融合
第一節 深入推進產加銷一體化
開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行動,以加工業為紐帶,推進產業交叉融合,建設一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示范園、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統籌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促進農產品加工就地就近轉化增值,到2022年規模以上食用農產品加工企業自建及訂單基地擁有率達到65%。支持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建立低碳低耗循環高效的綠色加工體系,發展中央廚房等新型經營模式。組織實施產業興村強縣行動,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村產業融合利益共同體。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完善產業鏈,鼓勵互聯網企業參與產加銷環節,穩定拓展農產品加工企業與各類經營主體間的供銷關系、契約關系和資本聯結關系,構建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
第二節 強化產地市場體系建設
加快建設布局合理、分工明確、優勢互補的全國性、區域性和田頭三級產地市場體系。以優勢農產品主產區為重點,建設全國性農產品產地市場,提升價格形成中心、產業信息中心、物流集散中心、科技交流中心和會展貿易中心功能。以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重點,改造提升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配套建設冷藏冷凍、物流配送、信息服務、電子結算、電子監控等基礎設施。在村鎮生產集中度高、市場基礎良好的地區,加快建設田頭市場,實施田頭市場標準化建設工程,重點開展地面硬化、稱重計量、商品化處理、貯藏保鮮、質量檢測、信息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引導各地將扶貧專項資金、涉農整合資金、對口幫扶資金支持產地市場體系建設。
第三節 加快建設冷鏈倉儲物流設施
針對不同農產品特性和儲運要求,以冷鏈倉儲建設為重點,加快完善農村物流基礎設施網絡,探索建立“全程溫控、標準健全、綠色安全、應用廣泛”的農產品全程冷鏈物流服務體系。重點加強農產品產地市場預冷、儲藏、保鮮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降低流通損耗。加強全國性、區域性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和田頭市場升級改造,提升清洗、烘干、分級、包裝、貯藏、冷凍冷藏、查驗等設施水平,配備完善尾菜等廢棄物分類處置和污染物處理設施,提高農產品冷鏈保鮮流通比例。支持流通企業拓展產業鏈條,建立健全停靠、裝卸、商品化處理、冷鏈設施,加強適應市場需求的流通型冷庫建設,發展多溫層冷藏車等。研發推廣經濟適用型全程溫度監控設備,建設具有集中采購、跨區域配送能力的現代化產地物流集散中心。
第四節 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
加快推進農產品按規格品質分級整理、分類包裝,減少產銷銜接環節,提高產銷銜接效率。探索建立農產品產銷對接服務體系,引導鼓勵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依托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訂單農業、定制農業。積極搭建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擴大農超、農社、農企、農校等對接范圍,充分發揮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農民豐收節等展會和重大活動的平臺作用。創新產銷對接方式,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謀劃推動“互聯網+”農產品出村工程,鼓勵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電商平臺對接,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加快拍賣、電子結算、直供直銷、連鎖經營等新流通方式推廣運用。深入開展貧困地區“產品出村、助力脫貧”農產品產銷對接行動,構建長期穩定的產銷銜接機制。開發多種形式特色農產品營銷促銷平臺。深入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完善農產品電子商務服務功能。
第五節 培育新產業新業態
推動科技、教育、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共享農莊、體驗農場、創意農業和特色文化產業等新業態。推廣分享農業、眾籌農業等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匯集線上線下資源,推動生產者、消費者、服務者的多維度深層次對接。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租賃業,探索建立托管經營等多元化農業服務業。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深入發掘農業農村的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體驗、健康養老等多種功能和多重價值,建設一批美麗休閑鄉村、鄉村民宿等精品項目,到2022年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突破32億人次。實施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工程,開展農業文化遺產發掘認定,組建遺產數據庫,建立信息監測和調查評估制度,探索農業文化遺產在保護中利用與傳承的新機制,促進中華優秀農耕文化傳承與弘揚。實施鄉村就業創業促進行動,培育百縣千鄉萬名農村創業創新帶頭人,建設300個國家農村創新創業園區(基地)。
專欄4 農業全產業鏈融合重大工程 1.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完善農產品加工技術研發體系,依托現有農產品加工聚集區、產業園、工業園等,打造升級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到2022年農產品加工轉換率達到70%。 2.農產品冷鏈保鮮工程。支持新型經營主體改善冷庫、保鮮庫、冷藏車等基礎設施,到2022年建成一批農產品保鮮冷庫,標準化農產品冷鏈物流運輸車保有量穩步提高。 3.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工程。建設改造直接服務農戶的區域性農產品產地市場和田頭市場,提升農產品分等分級、預冷、初加工、冷藏保鮮、冷鏈物流等能力。到2022年建設和改造一批田頭市場,促進鄉村流通體系現代化。 4.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行動。開展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先導區創建,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圍繞挖掘優質農產品功能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到2022年建成300個以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和300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探索多種模式的一二三產業融合機制。 5.現代農業產業園提質擴面行動。支持產業園在更高標準上促進農業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范、服務等相互融合,以優勢特色產業為紐帶,發揮要素集約集聚、技術貫穿滲透、市場互聯互通、主體協調統籌等優勢,到2022年創建認定300個左右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6.產業興村強縣行動。堅持試點先行、逐步推開,培育壯大鄉土經濟、鄉村產業,實現以產興村、產村融合,提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質量和水平,到2022年培育和發展一批產業強、產品優、質量好、功能全、生態美的農業產業強鎮,培育縣域經濟新動能。 |
第十章 培育提升農業品牌
第一節 構建農業品牌體系
實施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培育一批叫得響、過得硬、有影響力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農產品品牌,加快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的品牌戰略實施機制,構建特色鮮明、互為補充的農業品牌體系。圍繞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塑強一批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以縣域為重點加強區域公用品牌授權管理和產權保護。結合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積極培育糧棉油、肉蛋奶等“大而優”的大宗農產品品牌。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要載體,創建地域特色鮮明“小而美”的特色農產品品牌。推進農業企業與原料基地緊密結合,加強自主創新、質量管理、市場營銷,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企業品牌。
第二節 完善品牌發展機制
建立農業品牌目錄制度,組織開展目錄標準制定、品牌征集、審核推薦、推選認定、培育保護等工作,發布品牌權威索引,引導社會消費。建立健全農業品牌管理制度,推行品牌目錄動態管理,對進入目錄的品牌實行定期審核與退出機制。全面加強農業品牌監管,強化商標及地理標志商標注冊和保護,構建我國農業品牌保護體系。加大對套牌和濫用品牌行為懲處力度,加強品牌中介機構行為監管。構建農業品牌危機處理應急機制,推進品牌危機預警、風險規避和緊急事件應對。完善農業品牌誠信體系,構建社會監督體系,將品牌信譽納入國家誠信體系。
第三節 加強品牌宣傳推介
深入挖掘品牌文化內涵,講好農業品牌故事,充分利用各種傳播渠道,大力宣傳推介中國農業品牌文化。創新品牌營銷方式,充分利用農業展會、產銷對接會、電商等營銷平臺,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品牌市場營銷,提升品牌農產品市場占有率,促進農產品優質優價。探索建立品牌農產品公共服務平臺,鼓勵發展一批農業品牌建設中介服務組織和服務平臺,提供農業品牌設計、營銷、咨詢等專業服務。
第四節 打造國際知名農業品牌
聚焦重點品種,著力加強市場潛力大、具有出口競爭優勢的農業品牌建設。鞏固果蔬、茶葉、水產等傳統出口產業優勢,擴大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建設一批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基地(區),支持農產品出口交易平臺、境外農產品展示中心建設。加強境外農業合作示范區和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建設,支持農機、種子、農藥、化肥和農產品加工等優勢產能國際合作。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糧商和農業企業集團,推動企業抱團出海,促進產業聚集。支持鼓勵有條件的農業企業參加國際知名農業展會,提升中國農業品牌影響力和號召力。
專欄5 農業品牌培育提升重大工程 1.農業品牌提升工程。建立農業品牌目錄制度,加強農業品牌認證、監管、保護各環節的規范與管理,提升我國農業品牌公信力,大力培育和推介一批優勢突出、市場占有率高、競爭優勢明顯、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級農業品牌,力爭到2022年打造300個國家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500個企業品牌、1000個農產品品牌。 2.農業對外合作支撐工程。支持農業對外合作企業在境內外建設育種研發、加工轉化、倉儲物流、港口碼頭等設施。打造農業企業家、技術推廣專家、研究學者、行政管理人員等人才隊伍,建立農業對外合作人才儲備庫。到2022年培育5~1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糧商和跨國企業集團,引進轉化一批國際先進農業標準,積極開展農業技術國際合作項目。 3.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提升行動。選擇一批特色鮮明、技術先進、優勢明顯的農產品出口大縣,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基地,培育一批精通國際規則、出口規模大的龍頭企業,到2022年建成一批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基地(區)。 |
第十一章 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第一節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
制定全國統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計劃,形成以國家為龍頭、省為骨干、地市為基礎、縣鄉為補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網絡。改進監測方法,擴大監測范圍,提升抽檢科學性、針對性和準確性,及時發現問題隱患。深化農產品和食用林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查,加強糧食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強化監測結果通報與應用,建立健全市場計量保障體系,提升農產品監測數據質量。加強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和運行管理,強化質檢機構資質認定與考核,提升農產品質檢專業化水平。推動實施農產品食品檢驗員職業資格制度,確定一批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實訓基地。按照“雙隨機”要求組織開展農業質檢機構監督檢查,探索建立質檢機構誠信檔案和重點監管名單制度,充分運用資質評審、能力驗證、飛行檢查等措施強化農業質檢機構證后監管。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能力驗證,進一步強化檢測實驗室質量控制,提升檢測數據可靠性。
第二節 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能力
以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為基礎,健全省、市、縣、鄉、村五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充實基層監管機構條件和手段。加快建設并擴建農產品質量安全指揮調度中心和監管區域服務站,建設一批監管實訓基地,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跨區域協調處置能力。將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農業綜合執法的重點,強化基層執法能力,會同有關部門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案件移送機制和重大案件督查督辦制度,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舉報獎勵辦法。加快農業信用體系建設,出臺黑名單管理辦法,實施聯合懲戒。探索推進智慧監管,建設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推動建立互聯共享、上下貫通的數據鏈條。加快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示范點,形成農產品追溯與農業農村重大創建認定、農業品牌推選、農產品認證、農業展會等工作“四掛鉤”機制。推動建立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健全產地準出市場準入銜接機制。深入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樣板。
第三節 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及預警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體系,深入開展生物毒素、農獸藥殘留、重金屬、致病微生物等危害因子風險評估及對產品營養品質影響評價,全面提升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技術能力。深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啟動農產品“一品一策”行動,制訂一批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管控措施。加快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和大數據平臺,改善提升實驗室和試驗基地配套設施條件。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機制,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應急預案,組建新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專家組,快速鎖定風險因子,及時發布風險預警信息,有效應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研發,加大快速檢測等技術攻關力度。堅持“產、研、管、推”一體化發展,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防控基地,集成制定農產品全產業鏈質量安全管控技術措施和對策,推動風險評估服務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現代農業發展。
專欄6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升重大工程 1.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信息平臺,加快建立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信用檔案,提升信用管理水平。開展信用評價,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治機制,將信用評價結果與政策支持、經費扶持、分類監管措施等掛鉤。 2.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與樣板工程。支持所有“菜籃子”大縣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支持擴建并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指揮調度中心、區域監管服務站和監管實訓基地,認定一批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基地,健全村級質量安全監管隊伍。到2022年擴建1個部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指揮調度中心,建設32個省級指揮調度中心、1.68萬個監管區域服務站,建設綠色食品原料基地800個,建設10個國家農業檢測基準實驗室,32個農產品質量安全實訓基地,覆蓋主要農產品產區,建設50個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和50個主產區實驗站。 3.高效低毒低殘留農獸藥普及計劃。支持農產品生產者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獸藥,到2022年普及率達到60%以上,農產品中農獸藥殘留合格率達到98%以上。 4.農產品質量全程追溯體系建設。構建農產品追溯標準體系,完善“高度開放、覆蓋全國、共享共用、通查通識”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并與國家重要產品追溯管理平臺對接。支持縣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裝備條件和追溯點建設,引導規模生產經營主體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建立追溯管理與風險預警、應急召回聯動機制。健全完善農藥、獸藥等農業投入品追溯體系。到2022年,建設追溯示范點28萬個,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域內80%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規模以上主體基本實現農產品可追溯。 5.優質糧食工程。開展“中國好糧油”行動,完善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建立專業化社會化的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有效增加綠色優質糧食產品供給,促進種糧農民增收,推動形成新型糧食流通體系,力爭到2020年全國產糧大縣的糧油優質品率提高30%以上。 |
第十二章 強化農業科技創新
第一節 加強質量導向型科技攻關
深入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業龍頭企業,推動建設種業科技強國。培育和推廣口感好、品質佳、營養豐、多抗廣適新品種,開展專用優質糧食作物、特色經濟作物良種聯合攻關,加強分子設計育種、高效制繁種、活力純度快速檢測等關鍵技術研發。加強特色畜禽水產良種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全面實施遺傳改良計劃,提升自主育種能力。以節本增效、質量提升和生態環保作為主攻方向,重點打造20個產學研融合的農業科技創新標桿聯盟,開展農產品品質評定、安全保障、質量檢測等方面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集成和示范,布局建設40個以上服務農產品加工和質量安全的綜合性重點實驗室和專業性(區域性)重點實驗室,建設一批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搭建以質量提升為導向的科技經濟一體化平臺。積極引進國內農業發展急需的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生物資源高效利用、農業生物安全防范等國際先進技術,帶動提升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應用水平。
第二節 加快提升農機裝備質量水平
推進我國農機裝備和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加快高端農機裝備和丘陵山區、果菜茶生產、畜禽水產養殖等農機裝備的生產研發,大力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提升漁業船舶裝備水平。到2022年創建500個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穩定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強綠色高效新機具新技術示范推廣。推進智能農機與智慧農業協同發展,推動植保無人機、無人駕駛農機、農業機器人等新裝備在規模種養領域率先應用。推進丘陵山區開展農田“宜機化”改造。
第三節 大力推廣綠色高效設施裝備和技術
推進設施農業工程、農機和農藝技術融合創新,積極推進農作物品種、栽培技術和機械裝備集成配套。加快發展綠色高效設施農業,推廣現代化集約型專用設施裝備。引入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快農機裝備和農機作業智能化改造。加強老舊農業設施改造更新,推動農機排放標準升級,加快新能源機械使用,全面提升節地、節水、節能、節肥、節藥、抗風、抗雪能力。因地制宜,科學利用荒山、荒漠、荒灘、鹽堿地、戈壁,建設規模化高效設施種養業。改造老舊果園茶園,建設一批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改造建設水產健康養殖場。
第四節 加快數字農業建設
完善重要農業資源數據庫和臺賬,形成耕地、草原、漁業等農業資源“數字底圖”。分品種有序推進農業大數據建設,科學調控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借力互聯網企業、涉農企業數據庫,充分依托已有設施,構建“農業云”管理服務公共平臺,提高農業行政管理和政務服務信息化水平。實施數字農業工程和“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鼓勵對農業生產進行數字化改造,加強農業遙感、大數據、物聯網應用,提升農業精準化水平。推進生產標準化、特征標識化、產品身份化,全面提升數字技術在農產品生產、質量監控、商貿物流領域的應用水平,實現農產品“種講良心、賣得稱心、買可放心、吃能安心”。力爭到2022年,農業主要品種全產業鏈數字化覆蓋率達到30%。
專欄7 農業科技創新重大工程 1.質量導向型科技創新行動。瞄準質量興農的重大技術瓶頸,改善農業科技創新基礎設施條件,提升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到2022年,在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農業綠色投入品等核心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 2.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立布局合理、設施完備、功能完善、機制健全的現代種業體系,建設一批優質專用農作物、畜禽、水產種質資源庫(圃、場)、保護區和育種創新基地、品種性狀測試鑒定中心。 3.高效農業機械化技術裝備及設施集成應用。加快突破農業機械化發展瓶頸,提升農業全面機械化水平,到2022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1%。引入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改善設施農業生產環境,到2022年,新增5000萬畝高效設施農業。 4.數字農業工程。發展數字田園、智慧養殖、智慧農機,著力促進數字技術與現代農業的深度融合,建設航空無人機、田間觀測“天空地”一體化的農業遙感應用體系,到2022年,在大田種植、園藝設施、規模養殖等領域率先推廣應用數字技術裝備,數字技術應用主體勞動生產率提高20%以上。 |
第十三章 建設高素質農業人才隊伍
第一節 發揮新型經營主體骨干帶動作用
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鼓勵通過多種形式開展適度規模經營,將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成為推進質量興農的主力軍。完善家庭農場人才培育機制,提升家庭農場主質量控制能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鼓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和產業化聯合體,示范帶動區域內小農戶發展優質農產品。不斷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發揮龍頭企業在生產、加工、銷售全過程的質量控制標桿作用,提升優勢主導產業整體質量水平。
第二節 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依托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大力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計劃,把質量興農的知識技能作為培訓內容,年均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00萬人以上。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建設一批適應農林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涉農新專業,培養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一流農林人才。推動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強化政策激勵,引導有志青年加入職業農民隊伍,鼓勵大學生、返鄉農民工投身質量興農建設。鼓勵各地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試點。
第三節 培育專業化農業服務組織
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支持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農業企業等經營性服務組織和公益性服務組織建設區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平臺,加快建設互聯互通的國家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暢通農業生產性服務供需對接,提高服務質量興農的能力和水平。以質量效益為關鍵指標,鼓勵地方探索建立生產托管服務主體名錄和信用評價機制。大力發展主體多元、形式多樣、競爭充分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廣農業生產托管等多樣化服務模式,推進托管產業從糧棉油糖等大宗作物向特色經濟作物、養殖業生產領域拓展。探索完善全程托管、“互聯網+農機作業” “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等農機服務新模式,加快發展智慧農機服務合作社。支持專業化服務組織與小農戶開展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推進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幫助小農戶對接市場、節本增效。
第四節 打造質量興農的農墾國家隊
充分發揮農墾組織化、規模化和產業體系健全的優勢,建成一批重要農產品大型綠色生產加工基地。支持農墾率先建立農產品質量等級評價標準體系和農產品全面質量管理平臺,推進標準化生產、信息化管理,健全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面質量管理體系。以中國農墾品質為核心打造一批優質農產品品牌,做大做強做優中國農墾公共品牌。在大中城市建設一批農墾綠色產品體驗中心,促進產銷銜接和優質優價。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墾企業集團,發揮農墾在質量興農中的帶動引領作用。
專欄8 高素質農業人才隊伍建設重大工程 1.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開展示范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認定,帶動提升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質量,到2022年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國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認定數量分別達到100000家、10000家、1500家,新型經營主體生產的綠色有機農產品比重達到90%以上。 2.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深入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整建制示范培育,加快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到2022年累計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計劃、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計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共500萬人。 3.農墾國有經濟壯大。加快墾區集團化和農場企業化改革,全面推行現代企業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支持農墾率先建設農產品質量等級評價標準體系和農產品全面質量管理平臺,全面推廣中國農墾公共品牌。 |
第四篇 規劃實施
加快構建質量興農政策體系、評價體系、考核體系、工作體系,強化政策支持、責任分工、檢查督導和組織領導,確保規劃各項目標任務落實到位。
第十四章 完善質量興農政策體系
第一節 加大農業綠色高效生產支持力度
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支持有機肥、高效新型肥料、低毒低殘留農獸藥、綠色防控產品研發和推廣,選擇一批重點縣市整建制推進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和全程綠色防控試點,暢通種養循環渠道。擴大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范圍,繼續支持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支持農用為主、多元利用的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開發適用于綠色有機農產品和地理標志產品的保險品種。支持先進適用綠色農業節水技術研發與推廣,促進信息技術在灌區建設與管理中的推廣應用。
第二節 強化用地等配套政策保障
完善農業設施用地政策,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倉儲、加工、農業機械停放等方面的用地需要。支持發展農業托管服務、農田健康管理服務等新型服務方式。對質量興農領軍型企業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給予優先支持,提高農產品期貨交易的現貨交割質量標準。探索以質量綜合競爭力為核心的增信融資制度,將質量水平、標準水平、品牌價值等納入經營主體信用評價和貸款發放參考因素。
第十五章 構建質量興農評價體系
第一節 科學構建評價指標
研究制定質量興農監測評價辦法,圍繞評價數據真實可靠、科學合理,明確評價指標范圍,將產品質量、產業效益、生產效率、經營者素質、農業國際競爭力作為重要評價內容,合理設置指標權重,準確評價質量興農水平。
第二節 強化指標數據采集
以縣級人民政府為主體,組織農業、林業、統計等相關部門開展評價指標數據的采集、整理、核實,進行本區域質量興農水平自評價。省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審核認定有關縣市評價指標數據,并給予指導服務,嚴禁虛報數據。
第三節 開展第三方評價
完善評價方式方法,采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實現過程評價和評價結果部省互聯、數據共享。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擇優選擇第三方評估機構,充分發揮第三方獨立性和專業性優勢,對質量興農情況開展監測評估,重點對縣域質量興農情況進行評價。強化第三方評估過程痕跡管理,確保評估流程規范有序、評估過程客觀公正。建立統一權威的評價信息發布機制,定期發布質量興農綜合評價信息。
第十六章 建立質量興農考核體系
第一節 強化考核監督
加強質量興農戰略規劃實施考核監督,將質量興農績效作為鄉村振興考核的重要內容。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明確以縣為單位進行考核,在第三方評價結果基礎上,重點考核質量興農的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和群眾滿意度,將質量興農任務清單、年度工作計劃、工作臺賬等工作情況作為考核重要指標。充分考慮各地質量興農的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分區域科學考核評價質量興農水平。
第二節 完善激勵約束機制
建立健全質量興農戰略規劃實施激勵約束機制,將縣級質量興農工作情況考核結果與年度獎先評優掛鉤,把是否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作為一票否決事項。對推進質量興農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對落實不力的進行嚴肅問責,并視情節予采取約談、通報批評等措施。
第十七章 健全質量興農工作體系
第一節 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質量興農部際溝通協調機制,將質量興農作為農業現代化部際聯席會議的重要議事內容,由農業農村部牽頭,統籌推進質量興農規劃落實,協調解決重大問題,重大情況及時向國務院報告。各成員單位根據任務分工,細化工作措施,明確工作進度,確保工作質量,并根據工作職能,切實強化對本系統本行業的業務指導,形成部門間協同推進質量興農的工作合力。
第二節 落實各方管理責任
強化地方各級政府落實質量興農屬地管理責任,推動各地主動擔當作為。各地要把質量興農工作納入年度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定期研究推進本區域質量興農工作,切實將落實質量興農發展目標同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結合起來,堅持問題導向,優先補齊短板,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要根據本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進行細化分解,逐一梳理形成可量化、可操作的質量興農任務清單,形成具體實施方案,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建立工作臺賬。嚴格按照時間節點抓好組織實施,確保各項工作任務按期完成。
第三節 強化法治保障
各級政府要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全面推進質量興農工作。嚴格執行現行涉農法律法規,規范開展農業項目安排、資金使用、監督管理等工作,提高規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加快推動法律法規制修訂,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生豬屠宰管理條例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等制修訂,強化質量興農法律支撐。深入推進農業綜合執法,強化執法隊伍建設,改善執法條件,促進依法護農、依法興農。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各級領導干部、涉農部門和農村基層干部法治觀念,引導農民增強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
第四節 動員社會參與
著力搭建社會監督參與平臺,積極引導農民、媒體、專家、公眾、社會組織等各方面廣泛參與質量興農工作,形成共同監督、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注重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深化農業領域“放管服”改革,創新優化政府服務,激發農民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質量興農的積極性創造性。加大質量興農宣傳力度,普及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引導形成科學消費觀念。建立質量興農專家決策咨詢制度,組織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夯實農業高質量發展理論基礎。
Copyright©2018-2020 cnzn.org.cn 版權所有 北京中農生態農業科技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南路96號 郵箱:yjy@cnzn.org.cn
電話:010-87385567 備案號:京ICP備18059798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