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發布,這是我國出臺的第一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年規劃,是統籌謀劃和科學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行動綱領。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對鄉村振興這一戰略,做了權威解讀,提出八大要點。
一、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必須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調整優化農業生產力布局,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我國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農業供給質量亟待提高。
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要突出兩大重點。
一是突出強基固本。糧食安全是戰略性問題,必須時刻保持戰略清醒。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二是突出提質增效。落實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制定和實施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建立健全質量興農評價體系、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和考核體系。利用現階段國內外糧食供需關系相對寬松和庫存充裕的窗口期,積極采取糧改飼、糧豆輪作等途徑調整種植結構,對市場短缺的品種,努力擴大生產規模。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和休耕輪作范圍,加大黑龍江水田休耕、湖南重金屬污染地區休耕治理、河北小麥季節性休耕力度,促進糧食供需結構與總量動態平衡。
二、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這幾年,我們強調發揮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但是不能忽視小農生產這個基本面。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田的小農生產方式,是我國農業發展需要長期面對的現實。處理好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扶持小農生產的關系,是鄉村振興的重大政策問題。
一方面,要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培育發展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實踐中,各地通過發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化服務,依托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等有效形式,在不打破家庭經營格局情況下,實行統種統收、統防統治甚至統銷統結,以服務規模化彌補經營細碎化的不足,實現了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進而實現了基于社會化服務的節本增效、提質增效、營銷增效。
這種模式有效解決了億萬普通農戶發展現代農業的問題,要認真總結、不斷完善、加快推廣。
另一方面,必須立足農戶家庭經營的基本面,注重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作用,采取普惠性的政策扶持措施,培育各類專業化市場化服務組織,提升小農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改善小農戶生產設施條件,提升小農戶抗風險能力,扶持小農戶拓展增收空間,著力強化服務聯結,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三、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
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實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
近年來我國鄉村綠色發展有了新進展,但是鄉村環境和生態問題仍很突出。資源硬約束日益加劇。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國基本國情,耕地質量下降,黑土層變薄、土壤酸化、耕作層變淺等問題凸顯,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低0.2,華北地下水超采嚴重。
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工業“三廢”和城市生活等外源污染向農業農村擴散,上億畝耕地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屬污染。農村垃圾、污水處理水平較低。生態系統退化明顯。全國水土流失面積仍然有290多萬平方公里,草原超載過牧問題依然突出,湖泊、濕地面積萎縮,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瀕危物種增多。體制機制尚不健全。反映水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機制尚未形成。循環農業發展激勵機制不完善,種養業發展不協調。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尚不健全。農業污染責任主體不明確,監管機制缺失,污染成本過低。
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要突出四個重點。
一是治理農業生態突出問題。大力推行農業清潔生產方式,切實做到該減的減下來,該退的退出來,該治理的治理到位。
二是加大農村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系統養護修復的有效措施,包括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湖休養生息制度、進一步完善輪作休耕制度等。要繼續把農業節水作為方向性、戰略性大事來抓。
三是建立健全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對于環境污染的治理,不但要堅持不欠“新賬”,還應考慮如何逐步還上“舊賬”。讓保護環境不吃虧、能得到實實在在利益。
四是以更大力度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力爭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農村臟亂差的面貌得到根本改變, 給農民一個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推動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在快速工業化城鎮化大潮下,農村人口流動性顯著增強,鄉土社會的血緣性和地緣性逐漸減弱,地方鄉村文化特色逐步喪失,傳統重義輕利的鄉村道德觀念侵蝕淡化,人際關系日益功利化,人情社會商品化,維系農村社會秩序的鄉村精神逐漸解體。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缺乏一套適應農村社會結構特征、符合農民特點的有效方式、辦法和載體,隔靴搔癢、流于形式的問題比較突出。
鄉村是否振興,要看農民的精氣神旺不旺,看鄉風好不好,看人心齊不齊。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弘揚鄉村文明。
五、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
鄉村振興離不開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要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結構正在經歷深刻轉型。一是一些地方農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現象比較嚴重。二是基層政府和組織的服務、組織、動員能力弱化。三是農村集體經濟薄弱,管理權威和服務能力弱化。四是村民自治機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組織農民的難度不斷加大。
鄉村社會與城市社會有一個顯著的不同,就是具有“熟人社會”或“半熟人社會”的特征。要采取符合農村特點的鄉村治理方式,既要注重運用現代治理理念和方式,更要注重發揮農村傳統治理資源的作用。比如,近年來,浙江率先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治理模式,在完善自治、加強法治的同時,制定村規民約、行業守則、職業規范等道德章程,設置道德講堂、德育基地、文化禮堂等各類載體,開展道德評議活動,提升德治水平,促進“三治”相結合,對化解社會矛盾、促進鄉村和諧發揮了積極作用。要借鑒浙江等地經驗,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新鄉賢文化,發揮其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六、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鄉村振興,農民是主體。必須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把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持續縮小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把鄉村建設成為幸福美麗新家園。
看農民錢袋子鼓不鼓是檢驗農民是否有獲得感的重要標志之一。近年來,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雖有明顯改善,提高了農民群眾的民生保障水平,但現階段城鄉差距大最直觀的依然是基礎設施差距大,城鄉發展不平衡最突出的依然是公共服務不平衡,特別是在社會保障方面短板問題較為突出。
下一步,要統籌公共資源在城鄉間的均衡配置,建立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均等服務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對于農村基礎設施,不但要加大建設投入力度,還要研究如何完善管護機制,讓農村基礎設施建得好、護得好、用得久。
繼續加大投入力度,推進新增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經費向農村傾斜。以增強公平性和適應流動性為重點,推動社會保障制度城鄉統籌并軌,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養老體系。要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落實好戶籍制度改革措施,更好解決隨遷子女上學、社保、醫療、住房保障等實際問題,使更多的隨遷家庭融入城市生活。
長期以來,資金、土地、人才等各種要素單向由農村流入城市、造成農村嚴重“失血”。當前,城鄉之間要素合理流動機制還存在缺陷,無論是進城還是下鄉,渠道還沒有完全打通,要素還存在不平等交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圍繞強化“錢、地、人”等要素的供給,抓住關鍵環節,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促進公共資源城鄉均衡配置,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第一,解決“地”的問題,關鍵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城鄉平等交換機制,加快釋放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紅利。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政策,銜接落實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讓農民吃上長效“定心丸”。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在依法保護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前提下,平等保護土地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加快破解“農村建設用地自己用不了、用不好”的困局。要更好地盤活存量土地,通過村莊整治、農村空閑、零散建設用地整理等方式節約出來的建設用地,重點支持鄉村振興。要用好增量,調整優化用地規劃和布局,將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確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
第二,解決“錢”的問題,關鍵是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要建立健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財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確保財政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鄉村振興,單靠各級財政投入遠遠不夠。
長期以來,土地出讓收益主要是取之于鄉、用之于城,直接用于農村建設的比重很低。為此,需要創新政策機制,把土地增值收益這塊“蛋糕”切出更大一塊來用于支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辦法,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將所得收益通過支出預算全部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一項很大的政策,用好這項政策,不僅能對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資金支持,而且可起到“一石多鳥”作用。
中央決定在經濟發達省份逐步停止未利用地開墾,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辦法,把這方面的政策機制先建立起來。
第三,解決“人”的問題,關鍵是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鄉村振興要靠人才、靠資源。要著力在“引”字上做文章,抓好招才引智,促進各路人才“上山下鄉”投身鄉村振興。據農業部統計,目前全國返鄉下鄉雙創人員已有700多萬人,其中80%以上搞的是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要打破城鄉人才資源雙向流動的制度藩籬,建立有效激勵機制,把有志于農業農村發展的各類人才“引回來”,讓城里想為振興鄉村出錢出力的人在農村有為有位、成就事業,讓那些想為家鄉做貢獻的各界人士能夠找到參與鄉村建設的渠道和平臺,在振興鄉村中大展身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辦好農村的事情,實現鄉村振興,關鍵在黨。必須切實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提高新時代黨領導農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提高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大意義的認識,真正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把實現鄉村振興作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做到認識統一、步調一致,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原則體現到各個方面,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把黨管農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實處,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扎實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建立選派第一書記工作長效機制,全面向貧困村、軟弱渙散村和集體經濟薄弱村黨組織派出第一書記。把到農村一線工作鍛煉作為培養干部的重要途徑,注重提拔使用實績優秀的干部,形成人才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的用人導向。
作者:韓俊,農業農村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Copyright©2018-2020 cnzn.org.cn 版權所有 北京中農生態農業科技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南路96號 郵箱:yjy@cnzn.org.cn
電話:010-87385567 備案號:京ICP備18059798號-1